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意識的真相(18)

朋友圈裡見到一首小詩:“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一勺宇宙的鄉愁,誰飲?”此詩前兩句取自唐朝詩人王維的《雜詩》,用在這裡倒是格外貼切。我們從如來藏性中來,本來就應該知道如來藏中事;在十法界遊蕩了這麼久,雖然我們忘記了如來藏,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。讀《楞嚴經》不要想什麼懂不懂,它本來就是幫你回憶故鄉事的。

繼續邊讀邊聊《楞嚴經》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意識的真相(18)

【阿難,又汝所明:意法為緣,生於意識。此識為復因意所生,以意為界?因法所生,以法為界?】

“阿難,又你所明瞭的:意根緣法塵而產生意識。這個意識是因為意根所生,以意根為界,還是因法塵所產生,以法塵為界呢?”

【阿難,若因意生,於汝意中,必有所思,發明汝意。若無前法,意無所生。離緣無形,識將何用。又汝識心,與諸思量,兼了別性,為同為異?同意即意,云何所生,異意不同?應無所識。若無所識,云何意生?若有所識,云何識意?唯同與異,二性無成。界云何立。】

“阿難,如果意識是因意根而生,那麼你的意根中必定有所思之法塵,才能顯明你的意思。如果沒有過去的法塵,意識則無所生。離開前緣,意根便無形無相,意識將有什麼用呢?再者,你的意識心與一切思量,都兼有明瞭分別性,這個意識心和思量是相同還是不同呢?如果相同則意識心就是思量,那為什麼思量時能產生不同的意識呢?應該無所意識才對啊!如果思量時無有所意識,為什麼會有意識產生呢?若是沒有意識,怎麼樣識別這個意識呢?只說同與異這二種特性都分不清楚,又如何立下意識界呢?”

如果意識是意根而生的,則意根中應該有所思的法塵。比如說,初次見面的兩個人,為什麼一個你印象很好,一個印象不太好呢?這是因為過去世的因緣不同。如果沒有這些不同的前緣,意根無法分別形相,意識就根本談不上了。

如果意識是意根而生的,則意識心和意根思量是相同還是不同呢?如果相同的話,則意根思量就是意識,如果是這樣,在喝咖啡還是喝紅茶之間的意根思量,就等同於有兩個意識,一個是喝咖啡的意識,一個是喝紅茶的意思,顯然這是不合理的。但如果意根思量和意識不相同,意根思量時既然絲毫不涉及到喝紅茶還是喝咖啡,那又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產生呢?意根思量與意識之間,究竟如何是相同還是不相同都無法分清,又如何立下意識界呢?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意識的真相(18)

若因法生,世間諸法不離五塵。汝觀色法、及諸聲法、香法、味法、及與觸法。相狀分明以對五根,非意所攝。汝識決定依於法生,今汝諦觀,法法何狀?若離色空,動靜通塞,合離生滅,越此諸相,終無所得。生則色空諸法等生,滅則色空諸法等滅。所因既無,因生有識,作何形相?相狀不有,界云何生?】

“如果說意識是緣法塵而生,可世間一切諸法都離不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之五塵。你且觀察色法、聲法、香法、味法和觸法,皆是相狀分明和各自的五根相對,都不是意識所攝之法。如果你的意識決定是依於法塵而生,如今你詳細觀察,法塵之法究竟是什麼形狀呢?如果法塵離開色塵與虛空、動與靜、通與塞、合與離、生與滅,超出這些形相,它終歸是無有所得。法塵生則色塵與虛空等一切法都生,法塵滅則色塵與虛空等一切法都滅。三法所因之色空等五塵既然都沒有了,因三法則而產生的意思,能做什麼形相呢?形相狀貌都沒有了,意識的界限又怎麼產生呢?”

世間一切法皆離不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法,如果說意識是緣法塵而生,但很顯然色、聲等五法塵與意根並沒有對應關係。前面十二處中曾談到善、惡、無記三法則,而意根所緣的此三法則是必須建立在前五塵的基礎之上的。如果沒有前五塵,三法則則是無緣之水,無本之木。比如說,當產生海邊風景很美的意識時候,一定是眼根曾見到了海。當意識到鳥叫的時候,關於海的意識就滅了,眼根見到了海的影像也就隨之而消失。如果離開了色空等五塵,善、惡、無記之三法則就毫無意義了,更別說有形象的存在。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意識的真相(18)

【是故當知:意法為緣,生意識界。三處都無,則意與法,及意界三,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】

所以應當知道:意根緣法塵而產生的意識界,這三處都虛幻而無實際的處所。因此,意根、法塵和意識界這三者之間,本非因緣關係,也都不具備自然而有的屬性。”‍

意根緣法塵而產生的意識,即不來源於意根,也不來源於法塵,它含藏在如來藏性中,本身就具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意識的真相(18)

當覺《邊讀邊聊楞嚴經》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