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·卷四|如來藏本妙圓心非一切法(10)

如來滅塵合覺,顯發真如妙覺明性。這個真性概括起來就是“一心三藏”。“非一切法”體現為空如來藏,“即一切法”體現為不空如來藏。“離即離非,是即非即”體現為空不空如來藏。

這裡“滅塵合覺”的“塵”,不僅指四大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世間一切塵相,也包括十二因緣法、四聖諦及智得法、菩薩六度法、如來涅槃法等一切出世間法。

楞嚴經·卷四|如來藏本妙圓心非一切法(10)

【而如來藏本妙圓心,非心非空,非地非水,非風非火,非眼非耳鼻舌身意,非色非聲香味觸法,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。】

“而如來藏的本妙圓融心,非是心、非是空、非是地、非是水、非是風、非是火、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、非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、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,非是眼識界、如是乃至非意識界等十八界。”

如來藏本妙圓心並非是四大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世間法。比如說,看電視時,看電視人的心,顯然並不是電視屏幕裡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等電視中各種形象,也不是電視中種種人物的見聞覺知、喜怒哀樂。

楞嚴經·卷四|如來藏本妙圓心非一切法(10)

【非明無明,明無明盡,如是乃至非老非死,非老死盡。】

“非是顯明的無明法,顯明的無明盡法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及非老死盡法。”

如來藏本妙圓心並非是顯明的十二因緣法。十二因緣是指眾生生死流轉的十二個環節。 因明而覺便有十二因緣的法相出現。

【非苦非集,非滅非道,非智非得。】

“非是苦、非是集、非是滅、非是道,非是智、非是得。”

如來藏本妙圓心並非是“苦集滅道”四聖諦法及智得法。此法是如來成佛後為小乘聲聞所說的法門,依照此法修,可離身苦,得阿羅漢果。雖然能離分段生死,但仍然囿於相見,不明白自性本空。

【非檀那,非屍羅,非毗梨耶,非羼提,非禪那,非般刺若,非波羅密多。】

“非是檀那(佈施),非是屍羅(持戒),非是毗梨耶(精進),非是羼提(忍辱),非是禪那(禪定),非是般刺若(般若),非是波羅密多。”

如來藏本妙圓心並非是菩薩六度。此六度是菩薩所修的法門。菩薩修六度,不可住六度之相。

【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、非阿羅訶、三耶三菩、非大涅槃、非常非樂非我非淨。】

“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(如來)、非阿羅訶(應供)、非三耶三菩(正遍知)、非大涅槃(究竟寂滅地)

、非常樂我淨。”

如來藏本妙圓心並非是如來果地的各種名相。如果著瞭如來果地之相,則無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楞嚴經·卷四|如來藏本妙圓心非一切法(10)

【以是俱非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元明心妙。】

“以(如來藏性)

俱不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的緣故,就能領悟如來藏本覺明心的空淨之妙。”

以上就是“滅塵合覺,故發真如妙覺明性”的第一層含義,也就是如來藏本妙圓心中的“本”,一心三藏之空如來藏。《心經》中,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”實際上就體現了這個主旨。本文中涉及的一些法,比如十二因緣法、四聖諦法等,因為在《邊讀邊聊心經》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,這裡就不贅說。

然而,只以“非一切法”來理解真性,並不完整。且看楞嚴後面文字。

楞嚴經·卷四|如來藏本妙圓心非一切法(10)

邊讀邊聊 共同成長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