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·卷六|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,究竟是什麼意思(1)

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家喻戶曉,佛典譯名有好幾種,如竺法護譯為“光世音”,鳩摩羅什譯為“觀世音”,玄奘譯為“觀自在”。全稱尊號是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”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亦說:“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”那麼,當年的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獲得圓通的呢?

繼續邊讀邊聊《楞嚴經》。

楞嚴經·卷六|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,究竟是什麼意思(1)

【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世尊,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,名觀世音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】

這時候,觀世音菩薩當即從座而起,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:“世尊,回憶我往昔無數恆河沙劫,那時有佛出現於世間,名叫觀世音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”

觀世音菩薩在無數恆河沙劫前,在觀世音佛座下發起了菩提心,並根據觀世音佛就教他的“從聞思修”而證入三摩地。也就是說此法門的前提是要發起菩提心。

不妨回顧一下如何衡量自己是否發起了菩提心。還是“菩提初心二決定義”:一是,衡量自己的因地心,是否與無生無滅的果地覺相應。二是,以大勇猛心,決定捐棄諸有為相。


楞嚴經·卷六|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,究竟是什麼意思(1)

正確理解發菩提心,對於理解這裡的“聞思修”非常重要。

因為“聞思修”這三個字,從世間法上,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,以為是聞法、思法、修法的意思。這種理解又會分別攀緣出聞什麼法?如何思維、怎樣觀修?等等更多的問題。顯然這和觀世音菩薩之“我於彼佛發菩提心”是相違背的。既然觀世音菩薩已經發起了決定捐棄諸有為相的無上菩提心,這裡的“聞思修”就應該朝著解開根、塵、識結縛的方向走,而不是還在世間之聞法、思法、修法的境界中分別、徘徊。

這裡“聞思修”的“聞”,是指從耳根聽聞性起修。“思”是指觀思、照寂的意思,是以無生無滅的因地心,而求無生無滅的果地覺。“修”是指決定捐棄諸有為相的無為之修。

楞嚴經·卷六|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,究竟是什麼意思(1)

《楞嚴經》讀到這裡,如果還不能認識到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區別,還不明白決定捐棄諸有為相於修行中的重要性,就只能說你與《楞嚴經》結了善法緣,但是,尚不能說你能從中得到真實受用。

第六卷是很重要的一卷。此捲開篇是觀世音菩薩將親自講解耳根圓通法門,然後是文殊菩薩是點評二十五個圓通法門。通過這二位大菩薩的親自教導,看懂本卷的讀者,自然就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契入無為的真如實相。。

誰說末法時代沒有導師?《楞嚴經》中,諸佛菩薩苦口婆心,手把手的教導受持者,從什麼是真心本性,到發菩提心者,再到這裡的如何修行等等,越是懂得這一點者,就越明白,佛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眾生。

(當覺)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