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界法師: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

淨界法師: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​ 蕅益大師把《楞嚴經》分成六大段。

第一段是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。

這一段叫作“分別真妄”,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。如來藏妙真如性,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,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,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。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,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。

第一個是真諦理,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。第二個是它的俗諦理,叫隨緣的作用。第三個是中道的第一義諦,就是它不變跟隨緣之間的一個平衡。

經文剛開始是阿難尊者去託缽,託缽的時候遇到了摩登伽女。摩登伽女跟阿難尊者過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緣,所以她看到阿難尊者非常歡喜,就想要嫁給阿難尊者,並把這層意思跟她母親說了。她母親說:“這不可以的,阿難尊者是一個出家眾,你怎麼能嫁給他呢?”摩登伽女說:“我不嫁給他,我生命就活不下去了。”

她母親是一個修學外道禪定很有成就的婆羅門,因為女兒這樣的一種心願,不得已就為她的女兒持咒。持什麼咒呢?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羅咒,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咒。她把這個咒持在一條毛巾上,讓摩登伽女把毛巾蓋在缽上,拿去給阿難尊者。阿難尊者把那個布一打開的時候,就中咒了,被這個邪咒所迷。


這時,摩登伽女就誘惑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便整個迷惑顛倒了,整個落入顛倒的心中。關鍵時刻,佛陀知道了。佛陀在三昧當中,知道阿難尊者遇到了災難,就叫文殊菩薩將咒往護——持著楞嚴咒趕快去救阿難尊者。文殊菩薩到了現前的地方,誦持楞嚴咒,一持下去,就把大梵天的咒給破壞了。破壞以後阿難尊者就醒過來。文殊菩薩於是把這兩個人全部帶回去,帶到佛陀面前。

我們看經文,阿難尊者哭得非常傷心。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已經出家十二年,恨自己一向多聞,沒有好好在心地上用功。佛陀說:“你不是沒有用功,你是很用功,但是你用錯了心,你用妄想心在修行。所以你看你的功力,為什麼一下子就被破壞了,那麼經不起考驗呢?”佛陀說:“你當初為什麼跟我出家?”阿難尊者說:“我是看到您長得很莊嚴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我就跟您出家了。”

佛陀說:“那你這個心是依止生滅心,緣生滅的境產生一個生滅的修學。”佛陀說:“你這個體性是生滅的,你依止虛妄的生滅心修學,你怎麼能夠成就一個不生滅的果呢?”佛陀說:“你今天用沙去煮飯,有沒有可能煮成飯?不可能。因為你根本就是沙嘛,沙非飯本嘛。”所以,這個時候就帶動了整個七處破妄、十番辨見,就是什麼是真,什麼是妄。問阿難尊者:“你現在修了十二年,結果一個大梵天咒就把你破壞了,你應該要好好地找到你的本心,重新開始。”


這裡把我們這一念心——什麼是真心、什麼是妄心,講了三卷半的篇幅,這叫“分別真妄”,先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。

第二段,示不生滅心為本,修因妙三觀門。

當我們找到了家以後怎麼做?你看阿難尊者聽了三卷半以後的發願文:

妙湛總持不動尊,首楞嚴王世稀有。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歷僧祇獲法身。

這個偈頌是他聽了三卷半,真正開悟,明心見性以後,讚歎這個法門殊勝的話。這個時候,阿難尊者又跪在佛前,說:“我現在找到我的本性了,我找到我的家了。那我應該怎麼回家呢?我現在是遠遠看到了家在那個地方,我要怎麼回去呢?”

這個時候佛陀說明了二十五圓通:你回家有二十五個方法,當然主要不離開六根,主要是六根門頭。佛陀說:“你以前從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緣的時候,你是通過六個門——六根門頭。你現在回家也是從六根門頭,就路還家。”

當然這個地方空假中三觀的修學,主要有兩個重點:一個是耳根圓通,一個是念佛圓通。到時候我們會加以說明。在經文當中,講得最詳細的是這兩個。

這一段就是講返妄歸真,把心帶回家的方法。

第三段,明正助行所成,伏斷圓三德位。

當我們回家的時候,有正行,有助行,過程中有五十五個階位。每一個階位都是在轉識成智,叫圓三德位。三德位,指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那為什麼叫“圓”呢?就表示這個三德是轉變而成——轉煩惱障成般若德,轉業障成解脫德,轉報障為法身德,所以它是一個轉變。

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,“轉變”就是說:我現在心打很多妄想,但是妄想你不能把它斷滅。二乘人就是對妄想用極端的手段把它給斷滅,結果連菩提也沒有了。比方說這隻馬是一個狂妄的馬,但是你把它殺死了,你這隻馬也沒有了。這隻馬把它調伏了以後,它會變成一隻優良的馬。

對心地法門,大乘佛法用一個“轉”字,轉妄想而成真如。就像你這個波浪一樣,波浪波濤洶湧,但是你把波浪拿走了,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。什麼叫水?波浪停下來就是水。這是不二法門。

起煩惱的是你這一念心在起煩惱,有一天你變成菩薩的時候,還是你這一念心,沒有離開你這一念心,只是說它轉變了。它以前是波濤洶湧,現在變成平靜了,它的本質都是水。整個過程都是轉妄成真。當然它有它的淺深的次第。在這一段經文當中,把它的淺深次第分成五十五個階段來加以判定。

第四段,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。

這個地方,佛陀親自講出本經的經題,來開顯本經修學的體、宗、用。當然它的體我們前面講過了,是以大佛頂這種真如本性為根本,當作我們一個依止的體。這個宗就是整個自利的因果,就是我們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。它的用就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,這是講利他的作用。這是講到經題。

第二、三、四段等於是說明它的返妄歸真的方法,跟它的修學次第;第五跟第六段主要是破邪顯正。

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妄想,什麼是真心以後,我們開始依止真心來破除妄想。但是妄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,羅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,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,所以你要對治它的時候,它一定會反彈出來。所以,真妄交攻的時候,會產生很多邪惡的力量出來,妄想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誘惑你,讓你產生錯誤的思想,讓你產生錯誤的行為。你應該怎麼辦?你要作正確的判斷。所以,它這個地方講到:


第五段,借破戒惡法為問端,而廣示七趣差別。

阿難尊者說:“佛陀您講到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,這個我完全理解,我們的本來面目是這樣子。但是佛陀您也說了,這個世界上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有很多的地獄。我們本性是清淨的,那怎麼會有地獄呢?這個地獄是有固定的地方,還是沒有固定的地方?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呢?”這裡講到了六道輪迴的問題。

“借破戒惡法為問端”是說,阿難尊者提出一個情況:你看寶蓮香比丘尼,她受了菩薩戒以後犯了淫戒,而且她還說這個淫戒是沒有過失的,因為它非殺非偷,也不去偷人家,也不去殺人家有何過失?破戒以後又破見,結果現身墮入地獄。還有,琉璃大王滅釋迦族,也是現身墮入地獄。那麼到底地獄在哪裡?既然我們本性是清淨的,怎麼會有地獄呢?

這一段講到業力的問題,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持戒。這是怕我們在觀照清淨本性的時候產生執理廢事——執著空性的道理而忽略了因緣的業果,所以講到七趣的差別。

第六段,借無聞比丘為語端,而備明五陰魔境。

“無聞比丘”是說,有一個比丘成就了四禪。他死了以後,生到四禪天,結果天報享盡的時候五衰相現,他又面臨了死亡。這個時候他內心非常地瞋恨,他以為他得了阿羅漢果,他以四禪當作四果,因為他沒有聽聞教理,結果他就謗無阿羅漢,謗沒有佛陀,說世間上原來沒有阿羅漢——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羅漢,結果還是流浪生死。

因為謗佛、謗法的關係,他在禪定消失的時候,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了。這裡說明了正見的重要。前面是破除執理廢事,這一段是破除執事昧理——在修學過程當中失去了正見的觀照。

破戒跟破見,這兩個是我們在返妄歸真的過程當中很容易產生的兩種過失。這兩段講得很詳細,講到破戒,講到破見。大概一個修行人,有什麼奇奇怪怪的修學,《楞嚴經》裡面都有。古人說,《楞嚴經》是照妖鏡,一點沒有錯。佛陀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預知末法時代很多奇奇怪怪的修學。破戒跟破見就是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當中所要避免的兩種過失。

總而言之,《楞嚴經》的三昧包括戒定慧。蕅益大師說:“沒有出世的妙戒,決無出世的定慧;若無出世的智慧,並失中道的妙戒。”所以大乘的戒定慧,是互相攝受的。
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