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鼻識的真相(15)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鼻識的真相(15)

鼻根嗅到了蘭花香,產生了蘭花香的鼻識,這個鼻識的真相是什麼呢?它是妄心攀緣的前塵影事,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?十八界的內容中,就屬鼻識這一部分的內容全面而詳實。如果能把這個鼻識繞清楚了,其它五識的內容就非常好理解了。

而《楞嚴經》讀到這裡,我越來越覺得,如果把《楞嚴經》前幾卷的辨析部分能夠弄明白,自然很好。但如果弄不明白,就把結論記住了也是非常殊勝的。總之,一切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繼續邊讀邊聊《楞嚴經》。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鼻識的真相(15)

【阿難,又汝所明,鼻香為緣,生於鼻識。此識為復因鼻所生,以鼻為界,因香所生,以香為界?】

“阿難,又你所明瞭的:鼻根緣香塵而產生鼻識。這個鼻識是因為鼻根所生,以鼻根為界,還是因香塵所產生,以香塵為界呢?”

【阿難,若因鼻生。則汝心中以何為鼻?為取肉形雙爪之相,為取嗅知動搖之性?若取肉形,肉質乃身。身知即觸,名身非鼻,名觸即塵。鼻尚無名。云何立界。】

“阿難,如果鼻識因為鼻根而產生,則你的心中是以什麼為鼻根呢?是取肉形如雙垂爪的相為鼻相,還是取能嗅知的呼吸動搖之性為鼻根?如果取肉形相為鼻根,肉質乃屬身根。身根知覺性緣觸塵顯發,肉形鼻名為身根而非鼻根,所緣塵名為觸塵。此肉形鼻尚且不能稱名為鼻根,又如何能以鼻之肉形相立鼻識界呢?”

鼻識如果由鼻根而生,關於鼻根的認定,這裡又分兩種情況。第一,鼻根是否指肉形鼻,第二,鼻根是否指嗅知動搖性(呼吸)?肉形鼻屬於身根,身根緣觸塵而非香塵,故而不可能產生鼻識。

這裡要注意的是,不僅是肉鼻、前面的肉眼、肉耳,以及後面的肉舌、肉身皆屬身根。至於意根所在,有人認為在肉團心,有人認為在大腦中樞,無論是哪一種,皆屬於身根。

【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以何為知?以肉為知,則肉之知,元觸非鼻。以空為知,空則自知,肉應非覺。如是則應虛空是汝,汝身非知。今日阿難,應無所在。】

如果鼻根取嗅知動搖性(呼吸),則你心中以什麼為識知呢?如果以鼻肉為識知,則鼻肉的識知,本觸覺而非鼻嗅香。如果以虛空為識知,虛空則自己有識知,鼻肉就應該無法覺知。如果這樣,則虛空是你的鼻識,而你的身體沒有覺知。那麼現在阿難,應該無所在之處。”

如果鼻識由鼻根而生,鼻根又是指嗅知動搖性(呼吸)。嗅知要怎樣才能產生鼻識呢?這裡分三種情況。第一,以肉為知;第二,以空為知;第三,以香塵為知。

第一,如果以鼻肉為識知。此色相鼻肉屬身根,根本無法產生識香臭的鼻識。

第二,如果以虛空無色相為識知,則色相鼻肉應該沒有覺知。鼻肉屬身根,如果身根若無覺知,阿難站在哪裡當然也就無法覺知了。

【以香為知,知自屬香,何預於汝?若香臭氣,必生汝鼻。則彼香臭二種流氣,不生伊蘭及栴檀木。二物不來,汝自嗅鼻,為香為臭。臭則非香,香則非臭。若香臭二俱能聞者,則汝一人,應有兩鼻,對我問道。有二阿難,誰為汝體?若鼻是一,香臭無二,臭既為香,香覆成臭,二性不有,界從誰立?】

“鼻識以香塵為識知,此識知自然屬於香塵,與你又有何關係呢?如果香、臭氣是從你的鼻子而生,則那個香、臭兩種流氣就不是來源於伊蘭樹和旃檀木。當沒有香氣、臭氣二物的時候,你自己嗅聞鼻子到底是香還是臭呢?若是臭則不是香,若是香則不是臭。如果香、臭二氣都能聞到,則你一人就應該有兩個鼻子,對著我問道。既然有聞香、聞臭二阿難,其中誰為你的真體呢?如果鼻子是一個,香臭也無二,則臭就是香,香就是臭,二種分別性沒有了,則香、臭的鼻識界限從哪裡立呢?”

第三,如果以香塵為識知,則有:(一)如果鼻識以香塵為識知,則它本身就是香塵,與當事人沒有關係。(二)如果鼻識所聞的香臭氣是從鼻子裡產生的,則與外界香臭之源,如極臭的伊蘭樹和極香的旃檀木等沒有關係。既然沒有外界的這些香、臭氣,鼻子所聞到的香臭氣,一定就是自嗅鼻而聞到的,既然只有一個鼻子,要麼聞到香、要麼聞到臭,如果香、臭都能聞到,只能說明有兩個鼻子,如果這樣,哪一個鼻子才是真體呢?另外,如果鼻識所聞的香臭氣是從鼻子裡產生的,一個鼻子就只能聞到一種氣味,如果這樣,香和臭從哪裡立界呢?

由此可見,鼻識如果由鼻根而生,無論鼻根是取肉形鼻,還是取嗅知動搖性,皆不能產生鼻根緣香塵的鼻識界。

伊蘭與旃檀:根據宣化上人的《楞嚴經淺釋》,伊蘭是一種氣味像腐屍一樣極臭的樹。其花紅色甚為美麗,但毒性很強,食之立斃。旃檀樹則生於北俱廬洲,是一種奇香樹,有時亦生伊蘭叢中。伊蘭雖臭到極,但一遇旃檀奇香,便失去臭氣。

【若因香生,識因香有,如眼有見不能觀眼,因香有故,應不知香。知即非生,不知非識。】

“如果鼻識因香塵而生,鼻識因香塵而有,如同眼根之見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,鼻識亦因香塵而有的緣故,應該不能識知香塵。如果能覺知香塵,就一定不是因香塵而生;如果不能覺知香塵,又不能說是鼻識。”

如果鼻識是因為香塵而生,則正如眼根之見不能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,如果鼻識因蘭花香而有,鼻識就應該不能識知蘭花香。這正如古語云:“芝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”,久聞之後,鼻識已經是蘭花香,故而就聞不出來了。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。如果鼻識已經是蘭花香,而還能覺知到蘭花香,說明此鼻識一定不是蘭花香生。但如果不能覺知到蘭花香,你又不能說它是鼻識。由此可見,如果鼻識是因為香塵而生,就會出現這樣的悖論。

【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。識不知香,因界則非從香建立。既無中間,不成內外。彼諸聞性,畢竟虛妄。】

“香塵不能被鼻根嗅知而有,則香臭的界限就不能形成。鼻根不能嗅知香塵,因香塵而建立的鼻識界也不能形成。既然沒有中間的鼻識,也就不成內鼻根、外香塵,那一切的嗅聞性,畢竟都是虛妄。”

這是說香塵、鼻識和鼻根的關係。沒有香塵,鼻根無法嗅知,則香臭界限不能成立,無法形成鼻識。沒有鼻根,不能識別香、臭,則鼻識界無法從香塵建立。沒有中間的鼻識,則內鼻根、外香塵以及一切的嗅聞性,都是一場虛妄。

【是故當知,鼻香為緣,生鼻識界。三處都無,則鼻與香,及香界三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】

“是故應當知道:鼻根緣香塵而產生的鼻識界,這三處都虛幻而無實際的處所。因此,鼻根、香塵和鼻識界,三者之間本非因緣關係,也都不具備自然而有的自然性。”

鼻根緣香塵而產生的鼻識,即不來源於鼻根,也不來源於香塵,它含藏在如來藏性中,本身就具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楞嚴經·卷三|十八界:鼻識的真相(15)

當覺《邊讀邊聊楞嚴經》第三卷


分享到:


相關文章: